索引号:P010-03_F/2021-0319002 公开目录:统计数据 发布机构:宁洱县统计局 2020年11月18日 14:35:52 名称: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发文字号:
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19年国民经济
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2019年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县委、县政府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精准施策应对各种风险挑战,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统筹做好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各项工作。全县经济发展稳中向好,民生福祉持续改善,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,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。
一、综合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801万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同期增长6.4%。分产业看: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7098万元,同比增长5.3%;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8438万元,同比增长10.1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7265万元,同比增长4.7%。
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.5:27.4:51.1调整为24.0:27.5:48.5。一、二、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.24、2.94、2.22个百分点;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:19.4%、46.0%、34.6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1531元,同比增长6.1%。
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增长。2019年,全县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98923万元,同比增长7.4%,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.8%。
劳动就业人数持续增长。年末全社会劳动者就业人数为145171人,同比增长2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劳动者人数79703人,同比下降3.0%;第二产业劳动者人数20341人,同比增长15.1%;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45127人,同比增长8.7%。全县乡村从业人员94212人,同比增长0.03%;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9190人,同比增长10.9%。
二、农业
农业生产形势良好。201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9687万元,同比增长5.4%,其中:农业产值98306万元,增长5.7%;林业产值32872万元,增长4.5%;畜牧业产值86050万元,增长5.9%;渔业产值17312万元,增长3.4%;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147万元,增长6.0%。
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。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为41.17万亩,同比增长0.44%;粮食总产量为8.34万吨,同比增长3.11%。其中:夏粮播种面积101423亩,同比增长0.3%,产量12515吨,同比增长14%。秋粮播种面积为310238亩,同比增长0.49%,产量70929吨,同比增长1.7%。
201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
指标名称
|
单位
|
2019年
|
2018年
|
同比±%
|
1、粮食产量
|
吨
|
83444
|
80925
|
3.11
|
# 稻谷
|
吨
|
21249
|
20180
|
5.30
|
玉米
|
吨
|
48280
|
46832
|
3.09
|
小麦
|
吨
|
7302
|
7498
|
-2.61
|
薯类(折粮)
|
吨
|
3145
|
1909
|
64.75
|
豆类
|
吨
|
3129
|
4222
|
-25.89
|
2、油料产量
|
吨
|
2052
|
1901
|
7.94
|
3、烤烟产量
|
吨
|
4913
|
5112
|
-3.89
|
4、茶叶产量
|
吨
|
12335
|
10693
|
15.36
|
5、橡胶产量
|
吨
|
1069
|
1104
|
-3.17
|
6、咖啡产量
|
吨
|
8813
|
9180
|
-4.0
|
7、蔬菜产量
|
吨
|
58772
|
58345
|
0.73
|
8、蚕茧产量
|
吨
|
34
|
26
|
30.77
|
9、水果产量
|
吨
|
1896
|
2874
|
-34.03
|
林业工作有序推进。全县森林面积424万亩,木材采伐量为33.1万立方米;森林覆盖率达77.16%,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1.9%。
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。全县实现肉类总产量25258吨,禽蛋产量1416吨;生猪存栏227319头,出栏264187头;牛存栏39324头,出栏14680头。
2019年主要畜产品生产情况
指标名称
|
单位
|
2019年
|
2018年
|
同比±%
|
肉类总产量
|
吨
|
25258
|
25201
|
0.23
|
#猪肉产量
|
吨
|
21842
|
22052
|
-0.95
|
牛肉产量
|
吨
|
1502
|
1272
|
18.08
|
羊肉产量
|
吨
|
475
|
436
|
8.94
|
禽肉产量
|
吨
|
1409
|
1410
|
-0.07
|
禽蛋产量
|
吨
|
1416
|
808
|
75.25
|
猪出栏数
|
头
|
264187
|
262208
|
0.75
|
牛出栏数
|
头
|
14680
|
12806
|
14.63
|
羊出栏数
|
只
|
21047
|
22239
|
-5.36
|
家禽出栏数
|
只
|
937676
|
873414
|
7.36
|
猪存栏数
|
头
|
227319
|
189936
|
19.68
|
牛存栏数
|
头
|
39324
|
28854
|
36.29
|
羊存栏数
|
只
|
32853
|
30813
|
6.95
|
家禽存栏数
|
只
|
639391
|
722304
|
-11.48
|
渔业生产小幅增长。全年水产品产量14427吨,同比下降11%,其中:淡水鱼类产量为14189吨,同比下降11.25%;淡水甲壳类产量158吨,其他淡水产品产量为80吨,同比下降60.36%。
农机生产持续发力。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8211千瓦,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98177千瓦,汽油发动机动力4675千瓦,电动机动力105359千瓦。拖拉机722台,其中大中型13台,小型709台;拖拉机配套农具3045台;微耕机10358台,机引犁1138台,旋耕机1059台;农用水泵530台,节水灌溉类机械21套。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5316吨,同比下降3.49%;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66 吨,同比增长0.55%;农药使用量170吨,同比下降4.49%。
农商体系逐步建成。全县共有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424个,其中专业合作社403个,协会21个;有国家级示范社2个、省级示范社7个、市级示范社11个、县级示范社20个;有家庭农场27个。
三、工业
工业经济运行有序。2019年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1%,其中:轻工业同比下降9.9%;重工业同比增长3.4%。
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三降五增,增的是:人造板351061立方米, 增长19.9%;原煤74034吨,增长17.8%;水泥203.7万吨,增长23.9%;松香13750吨,增长1.8%;精制茶1552.5吨,增长14.1%。下降的是:发电量49833万度,下降50.2%;甲醛44188吨,下降16.8%;铜金属含量165吨,下降45.2%。
四、能源
2019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46.46万吨标准煤,单位GDP能源消耗0.8275吨标准煤/万元(2015年可比价计算),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1.18%。
五、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
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。2019年,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32%。分产业看:第一产业增长45.5%;第二产业下降5.7%;第三产业增长30.5%。施工项目数同比增长7.2%;本年新开工项目数同比下降20.6%。
建筑业健康协调发展。全县在库建筑业企业8家,其中三级资质的建筑业6家,二级资质的2家,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25145.3万元,同比增长28.05%。
六、市场与物价
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。2019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592万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7.6%。按销售地分,城镇消费增长快于农村。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2495万元,增长8.2%;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097万元,增长3.8%。按消费形态分,商品零售快于餐饮零售。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35211万元,增长5.6%;商品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8381万元,增长8.2%。
居民消费价格平稳增长。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.6%,涨幅较去年同期上升2.1个百分点。
2019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跌幅度
指标名称
|
单位
|
2019年
|
2018年
|
同比涨跌
|
1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
|
%
|
102.6
|
100.5
|
2.1
|
食品烟酒
|
%
|
107.3
|
98.4
|
8.9
|
衣着类
|
%
|
99.9
|
100.8
|
-0.9
|
生活用品及服务
|
%
|
99.5
|
99.5
|
0
|
医疗保健
|
%
|
102.0
|
105.5
|
-3.5
|
交通和通信
|
%
|
98.4
|
101.7
|
-3.3
|
教育文化和娱乐
|
%
|
101.0
|
102.0
|
-1.0
|
居住
|
%
|
100.7
|
100.4
|
0.3
|
2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
|
%
|
101.8
|
101.3
|
0.5
|
3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
|
%
|
102.0
|
99.5
|
2.5
|
七、交通运输、邮电和旅游业
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。年末,全县公路里程4306公里,其中:国道165公里,省道155公里,县道318公里,乡道459公里,村道3173公里,专用公路36公里。全县公共车辆共11辆,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.0%。全年客运量151.2万人,货运量393.1万吨,旅客周转量13496.3万人公里,货物周转量66202.1万吨公里。全县共有载客汽车157辆,载货汽车987辆。
邮政电信业发展较稳。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074.7万元,同比增长24.68%;邮政函件7.62万件,同比增长251.15%;报刊期发1.07万份,同比下降6.96%。年末全县电话用户21.33万部,同比增长6.9%。其中:固定电话用户2.26万部,移动电话用户19.27万部。
广电旅游业发展迅速。全县有电视转播台1个,广播电视文化服务中心9个;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3000户,广播、电视覆盖率100%。有旅行社2个,全年接待游客人数401.9万人次,同比增长35.6%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1.47亿元,同比增长45.15%。
八、财政、金融和保险业
财政收支双双下滑。2019年末,全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1689万元,同比下降19.9%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9577万元,同比下降21.9%;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69379万元,同比下降2.3%。
2019年财政收支及增长速度
指标名称
|
单位
|
2019年
|
2018年
|
涨幅±%
|
1.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
|
万元
|
51689
|
64567
|
-19.9
|
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
|
万元
|
29577
|
37860
|
-21.9
|
其中:增值税
|
万元
|
10879
|
11561
|
-5.9
|
个人所得税
|
万元
|
355
|
1310
|
-72.9
|
企业所得税
|
万元
|
1302
|
934
|
39.4
|
2.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
|
万元
|
169379
|
173375
|
-2.3
|
其中:一般公共服务支出
|
万元
|
49928
|
38152
|
30.9
|
公共安全支出
|
万元
|
7021
|
6808
|
3.1
|
城乡社区支出
|
万元
|
2645
|
3256
|
-18.8
|
教育支出
|
万元
|
36429
|
35922
|
1.4
|
科学技术支出
|
万元
|
1417
|
1732
|
-18.2
|
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
|
万元
|
25976
|
27371
|
-5.1
|
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
|
万元
|
22123
|
23667
|
-6.5
|
节能环保支出
|
万元
|
6805
|
5003
|
36.0
|
金融存贷双双增长。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4761万元,比年初增加34872万元,增长6.23%;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1979万元,比年初增加29183万元,增长7.43%。
保险业增速下降。全年保费收入8116万元,比上年下降12.73%;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3354万元,比上年下降9.5%。
九、科学技术、教育、体育和文化
2019年,全县发明专利有效量23件,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.18件;省级科技型企业42家,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,高新科技企业5家。
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全县共有学校58所,其中幼儿园8所,小学38所,初级中学4所,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,完全中学1所,职业中学1所,教师进修学校1所。全县有专任教师2303人,在校学生24157人。2019年高考成绩稳中有升,全县共813人参加高考,本科上线236人,其中一本51人,同比增长16%;600分以上16人,同比增长167%,高考综合上线率100%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.86%,初中升学率70.22%,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5.19%,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.93%;青壮年文盲率0.03%。
体育事业稳步发展。全县共有教练员50人,裁判员404人。主要体育场地设施84处,其中:运动场1个,游泳池1个,灯光球场82个。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6人,省级比赛中获奖8人,地区级比赛中获奖20人。
文化事业健康发展。全县有文化馆1个,文化站9个,现有登记在册的馆藏文物共1595件套,其中国家三级文物6件套。电影放映单位4个,电影院2个,2019年电影放映7724场次,电影观众人数达7.57万人次;公共图书馆1个,藏书总量60033册。
十、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
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。全年关停取缔1家、整合搬迁2家、升级改造6家大气污染企业;完成油罐改造24家90个,落实2家食品加工企业排污许可申报核发;完成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及4家养殖业排污许可证网上申报。严格控制污染物减排工作,监测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%,空气环境优良率97.2%以上。
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。重新评估并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红线面积823.99平方公里,占国土面积22.3%。6个省级生态文明乡(镇)已表彰命名,3个乡镇正在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。
应急储备物资基本保障。全县库存12㎡救灾帐篷500顶、棉被2500床、棉大衣1060件,床上用品200套,床垫200床,折叠床200张,彩条布80件,毛毯1090床,多功能应急灯70个,手持喊话器20个,应急指示牌34个,衣服1170套。
十一、人民生活
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。2019年,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29元,同比增长8.1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44元,同比增长10.4%。
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。2019年,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31元,同比增长1.57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89元,同比增长2.18%。
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增加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,同比增长11.1%;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平方米,同比增长2.86%。
十二、人口和就业
年末常住人口19.47万人,比上年增加0.07万人,城镇化率45.53%。人口出生率12.72‰,人口死亡率6.61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6.11‰。
2019年末,公安户籍人口67009户191111人,其中:男性98055人,占总人口的51.31%;女性93056人,占总人口的48.69%。按年龄结构划分:18岁以下35482人,占总人口的18.57%;18-34岁40907人,占总人口的21.4%;35-59岁79486人,占总人口的41.59%;60岁以上35236人,占总人口的18.44%。按城乡区域划分:城镇人口为50929人,同比增长2.01%,乡村人口140182人,同比下降1.79%。全县有汉族82120人,占总人口的42.97%,少数民族人口108991人,占总人口的57.03%,其中:哈尼族51392人,彝族39911人,分别占总人口的26.89%和20.88%。
劳动就业持续发力。2019年度,累计新增就业1936人,年度新办理退休减少376人,净增就业人数1560人,其中:失业人员再就业536人,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25人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2人,失业率3.37%。
十三、社会保障和卫生
社会保障工作平稳有序推进。年末,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974人(含机关事业单位),同比增长3.4%;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16462人,增长11.4%;生育保险参保12134人,同比下降2.2%;参加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8745人,同比下降0.66%;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2391人,下降0.4%;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7736人,同比下降0.78%;。
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前进。全县有敬老院、福利院等养老机构和设施14个,其中:敬老院3个,社会福利中心1个,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个,养老服务公司1个,社会服务床位数670张。有殡仪馆1个,经营性公墓1个,农村公益性公墓7个。2019年,全县城乡低保对象2895户6043人,发放低保金1722.09万元,其中:城市低保对象807户973人,发放低保金634.49万元;农村低保对象2088户5070人,发放低保金1087.6万元。
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增强。2019年末,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,其中:医院14个。卫生机构人数1345人,村卫生室85个。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050张,比上年末增加61张;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52人,其中:执业医师及执行助理医师368人、护理483人,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20.44人。全县传染病发病率206.72/10万。
十四、扶贫开发
脱贫攻坚工作硕果累累。全县有建档立卡4328户15092人,当年投入脱贫攻坚资金1.8亿元,累计投入29.9亿元;实现3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,贫困发生率0.14%。35名县处级领导挂乡包村,94家部门和9个乡镇共2807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,组建83支驻村工作队270名工作队员。
十五、城市建设
住房安全水平稳步提升。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,完成345户农危房改造、347户棚户区改造。
环境卫生明显改善。累计处理宁洱县、思茅区生活垃圾133462.9吨,填埋库区铺设覆盖膜2.8万平方米,铺设铺土工布4200平方米,完成调节池渗滤液浮动盖建设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.63%。在县城周边村寨摆放垃圾桶594个、箱体13个,改造城区垃圾清运点105个。
注:
1、农业部分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进行了修订,贸易部分数据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;
2、全县生产总值、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;
3、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市场局、林草局、农科局、水务局、农机站、交通运输局、邮政局、财政局、人行、教体局、文体广电旅游局、卫健局、环保局、应急局、公安局、民政局、劳动就业局、社保局、住建局、宁洱调查队、扶贫办、保险公司、移动公司、电信公司、联通公司等有关部门提供;
4、由于口径范围不同,部份指标数据存在不可比现象,请注意对比使用;
5、本公报部份数据为初步统计数,最终结果以《2019年宁洱统计年鉴》公布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