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宁洱
乡镇快讯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今日宁洱 >> 乡镇快讯 >> 正文

德化镇绿荫塘小组:谱写民族团结“连心曲” 凝聚德化发展同心力

文章来源: 发布日期:2021-12-21 浏览次数:
打印本页

那迁村绿荫塘小组作为德化镇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点,地处德化镇南部,依山傍水、生态优美、物产丰富,是县委、县政府“一轴三环”中的“思茅—那柯里—县城—西岭温泉—窝拖—那迁—绿荫塘”全域旅游线路部署中重要的一个节点。绿荫塘村民小组有居民27户128人,有彝族、哈尼族和汉族,民族风情浓郁。一直以来,村民们都保持着邻里和谐、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。

为更好地推进绿荫塘小组美丽乡村建设,近年来,德化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,以民族团结筑牢乡村振兴之基,引领产业发展,带动美丽乡村建设。坚持把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融合,以绿色发展为引领,以农业产业为支撑,充分挖掘民族文化、特色资源优势与价值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、特色种养殖,打造出了民族特色鲜明、生态环境良好、民族团结和谐的美丽乡村。

 

 

 

 

搭好服务“舞台” 唱响民族团结“进步曲”

 

 

 

 

多年来,德化镇和那迁村积极争取各类项目,在交通、水利、扶贫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人居环境等方面下功夫,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。民族团结陈列室、少数民族文化墙、民房改造修缮、庭院花台打造、组内道路硬化、电网改造建设……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实施,极大完善了组内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,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,使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。同时因地制宜构建文化服务“舞台”,用文化墙展示民族风情,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交流的独特景观,依托春节、火把节等传统节日,将团结互助、孝老敬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乡风文明建设,积极创新主题党日,把各族党员、群众聚合在一起“大合唱”,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、深度融合,基层党建之花盛开在民族团结进步的沃土上,文化活动唱响民族团结旋律。

 

 

 

 

铆定群众“圆心” 绘就民族团结“同心圆”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要想凝聚人心,就要把事情做的公开透明,要让全体村民都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来,大伙的事情大伙商量着干,大伙的东西大伙一起管、一起用。绿荫塘村民小组多次召开组员大会,完善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,严格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民主决策组内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低保发放、涉农补贴、环境卫生整治等重大事项。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村组治理当中,充分享受村庄发展带来的红利,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、激活民力、凝聚民心。同时以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为抓手,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工作相结合,将小组民族文化活动室作为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训阵地,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以学促干、以学笃行,引导群众感党恩,听党话,跟党走,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,凝聚干部群众力量,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,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。

 

 

 

 

汇聚模范“活水” 厚植民族团结“红石榴”

 

 

 

 

“绿荫塘是大家的绿荫塘,靠个人是建设不起来的,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,把绿荫塘建设好了,我们的日子也才会越来越好”。绿荫塘村民小组坚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党员干部率先垂范,做到“三先让”“六先上”,即在惠民政策中先让、在征田征地中先让、在矛盾纠纷中先让;在学习培训中先上、在落实工作中先上、在发展致富中先上、在义务劳动中先上、在移风易俗中先上、在互帮互助中先上。没人扫的地就党员来扫,没人干的活就党员来干,产生的纠纷就党员来调解,通过党员们的率先垂范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工作当中,产生了一批道德模范,树立起了一批先进典型。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,以“小家”带动“大家”,传承中华美德,创建和谐家庭,弘扬伟大民族精神,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同时大力挖掘、培育、宣传民族团结的示范户典型,不断扩大影响力、吸引力和感召力,引导各族群众以示范户的先进典型为榜样,增强典型宣传的整体效应。让先进典型的事迹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,并学习转化为内在理念、观点、价值。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做国家统一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,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,形成了“时时讲团结,处处讲团结,事事讲团结”的良好氛围。

 

 

 

 

培育发展“动能” 赋能民族团结“新活力”

 

 

 

 

绿荫塘村民小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,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势能,以乡村旅游为载体,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,发展观光农业,建立休闲农园,开发农村生态饮食,村容村貌有了大幅提升,“开窗看绿、推门进园、移步见景、月月有花、四季常青”的自然景观已然形成,正所谓是“步步皆是景,景景皆相宜”。中药材、水果和蔬菜种植初具规模,当前绿荫塘村民小组种植白芨100亩、沃柑70亩、蔬菜40亩,带动27户,亩产值预计可收入达3万元;建成大河边大棚蔬菜基地330个132.4亩,通过土地流转出租、大棚租金、劳务输出方式带动群众增收,受惠人群27户128人,户均增收2000元,年收入达5万余元。有农家乐4户,民宿客栈2家,可提供床位30个,近三年来,吸引了县内外游客累计3万多人次,实现收入近100万余元,真正实现了农村美、农民富、农业强,让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得到有效衔接。